3/24 下午14:20 我們要參觀哥多華CORDOBA的大清真寺
跟之前參觀古蹟一樣:當地導遊英文導覽,趙老大翻譯成中文,大家帶無線耳機聆聽
雖然被稱為哥多華大清真寺,但實際上它卻是一座天主教堂。這是很長的一個故事,我會慢慢講給大家聽.....
即使看遍全歐洲富麗堂皇的天主教堂,或是回教世界所有的清真寺,但像哥多華大清真寺這種混合回教與天主教的奇特建築物,真是非常特殊
與其說它是教堂亦或是清真寺,倒不如說它是座博物館而來的更加貼切
這是哥多華CORDOBA的大清真寺的全景,這個角度我們拍不到,這是明信片的風景
在西元八世紀到十一世紀初,回教的烏瑪雅德王朝將首都建於哥多華,這個清真寺正是回教王朝在安達魯西亞所遺留下來的最佳文化遺跡。
如今我們所見到的建築具雙重功能的建築,一是清真寺(僅次於麥加的世界第二大清真寺,佔地2萬4千平方公尺),二是表現出回教藝術最佳典範的重要宮殿。
這座清真寺的歷史追溯到回教威麥亞王朝的阿布杜勒‧拉赫曼一世(Abd al Rahman I)於西元785至789間下令所建的(距今1200多年),計劃在此興建一座超越巴格達的回教清真寺,隨後歷經數次的擴建而成為一座可容納2萬5千人的大型清真寺。由於大型工程耗費多時,期間綜合了多種建築風格,到了10世紀時哈克汗二世(Hakam II)更添加了豪華的裝飾包括壁龕和回教式的中庭建築。
十三世紀時,西班牙基督教開始收復失土運動,卡斯提爾王國的伊莎貝拉女皇和亞拉崗王國的斐迪南二世國王結婚,夫妻倆人聯手攻打當時的阿拉伯王國(我們在格拉那達的遊記時記載過),最後在1492年收復格拉那達,阿拉伯人戰敗,退出伊比利半島
哥多華重新回到基督徒的手中,那是一個對宗教有潔癖的年代,復興後理所當然的剷除異教徒文化,也包括了這座重要的清真寺,主教請示國王清真寺的命運,國王(斐迪南三世時期)不曾看過清真寺原來攝人的美貌,大手一揮,下令將清真寺改成大教堂。還好當時負責的建築師建議保留部份清真寺美麗的原貌,修建工作持續兩百年,16世紀時完工,清真寺被改為教堂,成為一棟混合回教、天主教的奇特建築物,持續散發魅力。
所以哥多華的大清真寺也是大教堂.....
整個建築的最高點:鐘樓之上...當然是勝利者基督教的十字架
這個鐘樓原本是屬於回教清真寺的尖塔(喚拜樓:回教徒一日五拜)
大清真寺的介紹dm 清真寺是:Mezquita
大教堂是:La Catedral de Cordoba
明確的說法應該是:整個主體是清真寺,裡面有大教堂
大清真寺裡面最漂亮的是這些清真寺內紅白相間的拱型柱子
門票:8歐元(團體票)
整個大清真寺的平面圖....
綠色的區域是橘子庭園 我們由圖(2)Door of the Deans的入口進入
中央的方塊是:16世紀時,清真寺的中央被拆掉了一塊,建了一座義大利風格的大教堂。
入口處的看板
橘子庭園Patio de los Naranjos 庭園裡因植滿橘子樹而聞名,中庭有一阿蒙斯爾水池,是給信徒禱告前淨身所用。
現在是遊客集合與休息的場所...
摩爾式建築是這個地區最常見的建物,特色是包含不加裝飾的拱頂、簡單的圓拱馬蹄型,或是擁有繁複裝飾的拱型、有亮麗釉彩的青花磁磚,以及阿拉伯文或者幾何圖形的裝飾。
開放空間中,水是重點,通常花園中會有噴泉或水道,而建築物前的水池則有創造倒影並結合光線運用的作用。摩爾人來自沙漠地區,對水格外重視,也就是為什麼在回教宮殿、清真寺中,常可見到噴泉等與水有關的設計。
清真寺經過多次的擴建與改建,讓原先單純的清真寺成為複雜而精彩的宗教建築藝術,支持著馬蹄拱型的850圓柱為內部的代表景觀,這些使用花崗岩、寶石和大理石等材質的拱型柱,經過精密的計算呈現完美的等比例排列,無論直看或是斜看,都是整齊的一列
拱門與樑柱Arches and Pillars 寺中有超過850根的花崗岩、碧玉和大理石的圓拱石柱,這些石柱多半取自西哥德人和羅馬人的建築。
眾多的樑柱在昏暗的清真寺內時常造成一種令人視覺上暈眩的錯覺 ,不過也因為處在一絲絲的折射光線下,顯現出一種神秘的氣氛。
原本應該是有1012根的樑柱, 但後來查理五世為了建教堂, 把部份的樑柱打掉, 其實據趙老大說明:奉命建教堂的主事者誤解查理五世的原意, 當樑柱被打掉, 破壞了漂亮的歷史古蹟, 令查理五世懊悔不已
像這些四方形大石柱 都是後來基督教的建築
天花板上雕刻著漂亮的圖案,回教的圖案不能有人或動物,都是以植物或幾何圖形來設計
維列委西奧薩禮拜堂Capilla de Villaviciosa 是西元1371年第一座於清真寺內興建的禮拜堂,這裡有造型特殊的多重葉瓣的拱形門柱。
地板下層保留一塊最古老的地板,用厚玻璃保護,也讓遊客觀賞
這是1000多年前鋪的地磚 回教的幾何花紋與馬賽克拼裝
16世紀時,拆除部分樑柱拱門加以改建,巨大的哥德式鑄鐵柵欄取代了馬蹄形拱門,
基督教收復哥多華後,清真寺內開始出現基督教的設計與神座
這左右的石柱設計法,與在格拉那達的阿爾罕布拉宮內的,查理五世宮殿內圓形廣場二樓石柱一樣
層層疊疊的回教拱門是最大的特色!
當然基督教也要在每個地方展現勝利者的榮耀
這個拱門上,就雕上王國的徽章....壓著拱門!
可以想像...當初蓋這清真寺時,花了多少人力物力..
細膩的花紋設計與格局,不愧是摩爾文化在此開花結果的代表作之一
倘佯在幾百根的拱門樑柱間,千年的時光飛逝....
除了讚歎...還有感傷...個人生命之短暫.... 所以要抓緊時間世界旅遊!
壁龕Mihrab:位在清真寺南邊的壁龕是摩爾藝術的最精華藝術品,其金碧輝煌的鑲金與巧奪天工的鑲崁藝術,令人嘆為觀止。
這裡是昔日回教徒行一日五拜的禱告處(朝向麥加方向)。
金碧輝煌的祈禱壁龕中,一部金色的可蘭經手抄本與其相輝映,可蘭經前的火板石,經過朝聖者長期跪拜,已經明顯破損。
壁龕Mihrab的上頭:是一個八角形的拱頂Cupula Gallonada
這個八角形的拱頂Cupula Gallonada 非常精緻漂亮 把回教的工藝技術充分發揮
不同角度與光線 有不同的感受!
16世紀的基督教教堂 要與八世紀的回教清真寺一別苗頭
當然會增加有許多富麗堂皇的東西:包括雕刻.塑像.金飾器皿等等
這是放置聖器的房間
這個塑像下面有獅子守護 代表王者之風
這個神龕重達123公斤(到中央圓環處)純銀打造 下面是放置的底座
據說:裏面放有"聖體" 可能類似佛指舍利子,或是頭髮.指甲等等....
每逢聖駕遊行時 會把神龕請出來供信徒祈福
聖安東尼 S. Antonio
牆壁上的這幅畫像可代表勝利者要說給後人聽的話
基督教的國王接受摩爾人跪拜乞降的畫面...天上還有天神見證
很明顯的看得出是基督教的建築設計
金碧輝煌的基督教聖器
待續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