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5.10.16我們在湖南長沙嶽麓書院

嶽麓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,始建於北宋開寶九年(976年),歷經宋、元、明、清各個朝代,晚清(1903)改為湖南高等學堂

宋真宗召見山長周式,並賜書「嶽麓書院」四字門額

嶽麓書院歷史已逾千年(1040年歷史),是世所罕見的「千年學府」

嶽麓書院大門上的對聯,「惟楚有材,於斯為盛」,道盡了嶽麓書院歷史上人才輩出的事實。

P1350750.JPG

書院內,有一塊清代山長王文清撰文的《嶽麓書院學規碑》

山長是中國古代書院的負責人,也就相當於現在學院的「院長」。

中國古代書院的學規,是用以規範生徒學習、生活行為的規矩章法。其內容包括書院的教育方針、培養目標、修身治學的準則、日常生活及為人處世的通則等。

南宋紹熙五年(1194年),朱熹頒《白鹿洞書院教條》於嶽麓書院,這是嶽麓書院最早的正式學規,後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。到了清代,原有學規已不合時宜,歷任山長開始對學規加以擴充和修訂,其中影響最大、最廣為人知的是山長王文清制定的《嶽麓書院學規》。

這個學規好嚴格的:共有918條,其中前9條是講如何為人,後9條是講如何為學.

P1350770.JPG

*時常省問父母  *朔望恭謁聖賢

*氣習各矯偏處  *舉止整齊嚴肅

*服食宜從儉素  *外事毫不可干

*行坐必依齒序  *痛戒訐短毀長

*損友必須拒絕  *不可閒談廢時

*日講經書三起  *日看綱目數頁

*通曉時務物理  *參讀古文詩賦

*讀書必須過筆  *會課按刻蚤完

*夜讀仍戒晏起  *疑誤定要力爭

 

教學齋和半學齋位於講堂兩旁,為昔日師生居所。書院建齋舍歷史悠久,北宋始建時就有齋舍52間,現存建築為光緒二十九年(1903)書院改制為學堂時所建。

「教學齋」齋名出自《禮記·學記》

P1350769.JPG

「半學齋」齋名源出《尚書·說命下》。

P1350772.JPG

崇道祠:又稱「朱張祠」,專祀朱熹、張栻。元延祐元年(1314)建諸賢祠於講堂左側,合祀朱張及書院建設有功之臣。明弘治七年(1494),始建專祠於講堂後,後毀。清乾隆四十一年(1776),布政使覺羅敦福重建於今址。

P1350773.JPG

朱熹,字元晦,一字仲晦,別號有好幾個︰晦庵、晦翁、雲谷老人、滄州病叟、遁翁等,徽州婺源(今江西婺源縣)人。南宋高宗建炎四年(1130年)915日出生于福建南劍(今福建南平)尤溪縣。卒于寧宗慶元六年(1120年),享年七十一歲。他死后,寧宗謚朱曰“文”,世稱朱文公,理宗時追封為信國公,從祀孔廟。后世一般稱他為朱子。

張栻(1133年-1180年)南宋時理学學者。字敬甫,號南軒,漢州綿竹(今屬四川)人,仕至右文殿修撰。丞相張浚(1097—1164)之子。

P1350791.JPG

據載:朱熹在三十八歲時前往湖南長沙拜訪張南軒,同他討論中和問題。經過多年的研究思考,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觀點,到三十九歲時,寫成《中和新說》。

P1350790.JPG

慎齋祠,又羅山長祠,專祀嶽麓書院山長羅典。乾隆四十七年(1872年)聘為嶽麓書院山長,主持嶽麓書院共27年,對嶽麓書院的人才培養,基本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。慎齋祠初建於咸豐年間,位於屈子祠之側。旋廢。現恢復於船山祠北側。

P1350774.JPG

船山祠:專祀王夫之。祠廟原為清道光十三年(1833)創建的湘水校經堂,湘水校經堂搬遷後,闢為船山祠。

P1350775.JPG

P1350776.JPG

沐水亭

P1350778.JPG

P1350779.JPG

中國古代書院歷來有講學、藏書、祭祀三大功能。

嶽麓書院創建始即在講堂後建有書樓,宋真宗賜書後更名「御書閣」,元明亦稱「尊經閣」,位置有所變動,至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),巡撫丁思孔建御書樓於今址。

清代中期,嶽麓書院御書樓已發展成為中國民間一座較大型的圖書館,藏書14130卷。今天的御書樓仍然作為湖南大學古籍圖書館供教研人員及學生使用。藏書數量已逾五萬冊,大型工具書如《四庫全書》、《續解四庫全書》、《四部叢刊》、《四部備要》、《古今圖書集成》等均有珍藏

P1350780.JPG

六君子堂:始建於明嘉靖五年(1526),祭祀的六位對書院發展和建設有功的先儒:朱洞、李允則、周式、劉珙、陳鋼、楊茂元。

清嘉慶十七年(1812)重建於今址,祠內嵌有《改建六君子堂碑記》。

P1350783.JPG

P1350789.JPG

P1350787.JPG

P1350784.JPG

P1350785.JPG

濂溪祠:專祀周敦頤,清嘉慶十七年(公元1812)始建,祠內懸有「超然會太極」匾,祠內壁上有《移建濂溪祠碑記》石刻。

P1350792.JPG

「超然會太極」匾

P1350793.JPG

四箴亭:專祀程顥、程頤。四箴是二程根據孔子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」發展而成的道德戒律,即視箴、聽箴、言箴、動箴。

據載書院在宋代時就建有四箴亭,嘉靖九年(1530)頒御製「敬一箴」於嶽麓書院,長沙知府潘鎰建敬一亭於文廟大殿後,天啟四年(1624),長沙推官林正亭重修,改名為「四箴亭」。

清嘉慶二十三年(1818),遷四箴亭於今址。亭內現存清刻程氏《視》、《聽》、《言》、《動》四箴碑。

P1350794.JPG

P1350796.JPG

P1350798.JPG

書院的廊道,有不少的碑文

P1350801.JPG

P1350802.JPG

P1350803.JPG

1782(清乾隆四十七年),羅典受聘為嶽麓書院山長。上任伊始,因見書院四周空地荒蕪雜亂,即進行整治,因地制宜,或修塘插柳,或築圃栽桃,或依山布桐,或瓷池種荷,引泉出澗,鑿沼養鱗等等。幾年後,"瓦礫凌亂,草木穢雜"的荒蕪之地成了"荷英爛漫、簇錦團花、綠蔭夾道"的優雅之地。時人大為讚賞,"同人游息,多以八景標目",題詠了大量詩詞。這八景為: 柳塘煙曉、桃塢烘霞、風荷晚香、桐蔭別徑、曲澗鳴泉、碧沼觀魚、花墩坐月、竹林冬翠。

P1350805.JPG

芙蓉花

P1350807.JPG

P1350810.JPG

書院的後門

P1350812.JPG

嶽麓山步道

P1350816.JPG

嶽麓書院一景

P1350817.JPG

P1350818.JPG

嶽麓書院買的姓氏木牌

P1350814.JPG

背面是"出入平安"

P1350813.JPG

嶽麓書院的週遭山區,有許多的古蹟名勝,我們要去"愛晚亭"

P1350820.JPG

愛晚亭:出嶽麓書院後門,沿石徑上行200米,便是愛晚亭。

P1350843.JPG

清乾隆五十七年(1792年)嶽麓書院山長羅典創建。原名紅葉亭,後湖廣總督畢沅據唐代詩人杜牧《山行》:「停車坐愛楓林晚」,改為愛晚亭。

P1350821.JPG

愛晚亭為八柱重檐古亭,頂部覆蓋綠色琉璃瓦,攢尖寶頂,內柱為紅色木柱,外柱為花崗岩方柱,天花彩繪藻井,與古代文人的清淡風格相比,今天的亭子顯得格外熱鬧。

愛晚亭在中國亭台建築中,影響甚大,堪稱亭台之中的經典建築,是中國四大名亭之一。

P1350836.JPG

毛澤東手書:愛晚亭

P1350835.JPG

眾美女在亭前合影:小燕.素嫻.俐子.金珠.淑珍.麗森

P1350830.JPG

P1350828.JPG

湘江中的橘子洲遊憩區

P1350849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煌與俐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