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5.10.16我們在湖南長沙市
今天上午要到湖南大學與嶽麓書院
今天是這次旅遊的第8天,晚上要回台灣了
早上在飯店吃一個豐盛的早餐....
第7天晚上和第1天晚上住的是同一家飯店
長沙芙蓉國溫德姆至尊豪庭大酒店
我們在10/9進入中國長沙市,這8天繞了一圈,又回到長沙市
長沙芙蓉國溫德姆至尊豪庭大酒店的大廳
大廳內的大扶梯是一大特色,拍團體照最合適
全團和導遊阿貴的大合照
湖南大學(常簡稱湖大)位於中國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的嶽麓山東側(南校區)和西北側(北校區)。
湖南大學前身可溯源至創建於公元976年的嶽麓書院。1903年嶽麓書院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,1926年定名湖南大學,1937年成為國民政府教育部十餘所國立大學之一。
我們的目標是嶽麓山,和湖南大學是連在一體的...
嶽麓山位於湖南省長沙市的湘江西岸,最高峰雲麓峰,又名靈麓峰。海拔300.8米,是南嶽衡山之72峰之一,
南北朝時的《南嶽記》就提到:「南嶽周圍八百里,回雁為首,嶽麓為足」,嶽麓山1975年闢為嶽麓山公園,現已與長沙城區融為一體,2002年5月17日被中國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,景區內有嶽麓書院、愛晚亭、麓山寺、雲麓宮、新民主學會景點等。
下圖的下方是湘江,江上的長條島,就是有名的"橘子洲"
我們換搭觀光小巴士進入湖南大學校區
湖南大學校舍,都是古蹟建築
校園內的廣場(嶽麓書院前面),有毛澤東的巨型塑像
有幼兒園的戶外活動,來向毛爺爺獻花
現在正在慶祝嶽麓書院創建1040年
石壁上,《沁園春·長沙》,毛澤東詩詞,作於1925年
1925年,共產黨主導的國民大革命已經開始,同年春天,毛澤東從上海市回到湖南省,組織了20個多個農會,風風火火地幹起了革命事業,秋季,毛澤東從湖南省到廣東省廣州市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,在長沙市的時候,他重新遊歷了橘子洲頭,看到深秋時節的橘子洲頭的景色,他寫了這首詞。
沁園春 長沙 1925
獨立寒秋,湘江北去,橘子洲頭。看萬山紅遍,層林盡染;漫江碧透,百舸爭流。鷹擊長空,魚翔淺底,萬類霜天競自由。悵寥廓,問蒼茫大地,誰主沉浮。
攜來百侶曾遊,憶往昔崢嶸歲月稠。恰同學少年,風華正茂;書生意氣,揮斥方遒。指點江山,激揚文字,糞土當年萬戶侯。曾記否,到中流擊水,浪遏飛舟。
公元976年,四大書院之一的嶽麓書院正式開始辦學。歷經七毀七建,建築保存至今。
相關比較:嶽麓書院始建於976年,摩洛哥的卡魯因大學(University of Al Karaouine)創辦於859年,埃及的艾資哈爾大學創辦於988年,歐洲公認的辦學最早的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創辦於1088年。
千年的書院,處處是古蹟,處處思古幽情.....
但是,遊客眾多,多了吵雜,少了寧靜...
福
壽
維基百科:
大門:宋代曾名「中門」,因江岸建有石牌坊,又名「黌門」,現存大門為清同治七年(1868年)重建。
採用南方將軍門式結構,建於十二級台階之上,五間硬山,出三山屏牆,前立方形柱一對,白牆青瓦,置琉璃溝頭滴水及空花屋脊,枋梁繪游龍戲太極,間雜卷草雲紋,整體風格威儀大方。
門額「嶽麓書院」為宋真宗賜書,大門兩旁懸掛有對聯「惟楚有材,於斯為盛」,為清嘉慶年間山長袁名曜與貢生張中階合撰而成。
門額與對聯原物均在抗戰期間被日軍戰機炸毀,現物為1984年根據老照片複製而來。
文廟位於書院左側,自成院落。由照壁、門樓、大成門、大成殿、兩廡、崇聖祠、明倫堂等部分組成,嶽麓書院祀孔子始於書院初創時期,北宋時期曾建禮殿於講堂前,內塑先師十哲像,畫七十二賢。南宋乾道元年(1167)改為宣聖殿,「置先聖像於殿中,列繪七十子」。明弘治十八年(1505),改名大成殿。正德二年(1507)遷於院左今址。天啟四年(1624)重修,正式稱為文廟。其規格與各郡縣文廟相當。
門前兩側的石鼓
大門之後即為二門。宋元時此處為禮殿所在,明代嘉靖元年(1527)在書院左面擴建文廟,禮殿搬遷,此處始改建為二門,抗戰時被毀,1984年重建。
正上方懸「名山壇席」匾,兩旁有對聯「納於大麓;藏之名山」,兩邊有清代山長羅典所撰的對聯:「地接衡湘,大澤深山龍虎氣;學宗鄒魯,禮門義路聖賢心」。
二門背面有「瀟湘槐市」匾
瀟湘:湖南的兩大河流,指湖南這個地方。
槐市:漢武帝時期,在都城長安設立太學後,學生規模不斷擴大。至成帝時,人數已達數千之眾。眾多太學生聚集一地,擴大了對書籍的需求。於是。在太學旁形成了包括買賣書籍在內的綜合性貿易集市“槐市”。槐市位於長安城東南,因其地多槐樹而得名。到隋代,國子監也設立在槐市附近,所以,槐市就成為古代文化交流氣息最濃的場所。
所以"瀟湘槐市":湖南文化氣息最濃郁的地方。
現在的”瀟湘槐市”是指:湖南大學唯一官方的論壇,旨在面向學生,為學生服務,打造學校和學生友好溝通的橋樑。
組織的名稱為“湖南大學瀟湘槐市校園網絡社區”(簡稱為“瀟湘槐市”)。
講堂位於書院的中心位置,是書院進行教學和舉行重大活動的核心場所。
自書院創建初始,即有「講堂五間」。南宋理學家張栻、朱熹曾在此舉行「會講」,開中國書院會講之先河。
檐前懸有民國年間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校長賓步程所書「實事求是」匾。
講堂牆壁上還嵌有許多極有價值的碑刻文物,如由朱熹手書、清代山長歐陽厚均刻的「忠孝廉節」碑,由清代山長歐陽正煥書、歐陽厚均刊立的「整齊嚴肅」碑,清代山長王文清撰文的《嶽麓書院學規碑》《讀書法》等十數方。講堂屏壁正面刻有今人周昭儀所書《嶽麓書院記》,屏壁背面刻有摹自《南嶽志》的麓山全圖。
講堂屏壁正面刻有今人周昭儀所書《嶽麓書院記》
大廳中央懸掛兩塊鎏金木匾,一為康熙皇帝御賜的「學達性天」,為原物被毀後的複製物,二為乾隆皇帝御賜的「道南正脈」,為原物。
朱熹手書、清代山長歐陽厚均刻的「忠孝廉節」碑
由清代山長歐陽正煥書、歐陽厚均刊立的「整齊嚴肅」碑
教學齋和半學齋位於講堂兩旁,為昔日師生居所。書院建齋舍歷史悠久,北宋始建時就有齋舍52間,現存建築為光緒二十九年(1903)書院改制為學堂時所建。「教學齋」齋名出自《禮記·學記》,「半學齋」齋名源出《尚書·說命下》。
清代山長王文清撰文的《嶽麓書院學規碑》
中國古代書院的學規,是用以規範生徒學習、生活行為的規矩章法。其內容包括書院的教育方針、培養目標、修身治學的準則、日常生活及為人處世的通則等。
南宋紹熙五年(1194年),朱熹頒《白鹿洞書院教條》於嶽麓書院,這是嶽麓書院最早的正式學規,後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。到了清代,原有學規已不合時宜,歷任山長開始對學規加以擴充和修訂,其中影響最大、最廣為人知的是山長王文清制定的《嶽麓書院學規》。
待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