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8.7.2我們離開德國慕尼黑到福森
上午到威斯教堂,下午到新天鵝堡,晚上宿於福森
威斯教堂(Wieskirche)位於德國巴伐利亞邦史坦加登(Steingaden)鎮,於1745年至1754年由約翰·巴普蒂斯特·齊默爾曼(Johann Baptist Zimmermann)和多米尼庫斯·齊默爾曼(Dominikus Zimmermann)兄弟設計建造,他們都是德國洛可可風格的畫家和建築師。
威斯教堂採用了當時流行的洛可可設計,因相傳教堂內的救世主像曾落淚而成為聖地,是一座雄偉的朝聖教堂,其室內裝潢相當出色,198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。
在威斯教堂前方,有一個小型的教堂(見下圖右下側),這是威斯教堂的前身
當然這一定有一個令人感動的傳說故事....
停車場旁的遊客中心,販賣各式紀念品,還有付費洗手間
威斯教堂(Wieskirche)門口的名版
Wallfahrtskirche zum Gegeißelten Heiland auf der Wies,意為:威斯受鞭打的救世主朝聖教堂
1983年威斯教堂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,1985年至1991年花費了1060萬馬克進行整修。
現在每年有超過一百萬人來到這裡,教堂內經常性地舉宗教音樂會。
5月1日是威斯每年朝聖的開始,而每年的6月14日和接下來的星期日則是「耶穌的眼淚」節,以紀念救世主雕像落淚奇蹟的發生和威斯聖地的建立。
威斯教堂中供奉的是一尊受鞭打的救世主雕像,由帕特爾·馬格努斯·施特勞布(Pater Magnus Straub)和盧卡斯·施魏格爾(Lukas Schweiger)兄弟於1730年在上巴伐利亞的史坦加登修道院雕刻完成。
這尊雕像並未被重視,而棄置一旁;幾年後,一打掃的農婦,求得修道院神父的同意,將雕像請回住處鄉間,在路口供奉起來,後來再蓋小小的祈禱室….
傳說1738年在救世主雕像的眼睛中看到了幾滴眼淚,消息傳開以後,很快引來了禮拜和朝聖的人潮,人們蜂擁前往一睹傳說中流淚的救世主雕像,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,威斯建造起了一座小型的禮拜堂,它就是威斯教堂的前身。
一進入教堂,就被內部富麗堂皇的繪畫與雕塑所吸引
1745年至1754年,齊默爾曼兄弟在Abt Marinus II. Mayer的帶領下建造了現在這座洛可可風格的維斯教堂,聖壇上的畫作是由慕尼黑的宮廷畫師巴爾塔薩·奧古斯特·阿爾布雷希特(Balthasar August Albrecht)創作的
祭壇正面
這就是"受鞭打的耶穌像"
教堂設計建造者之一:多米尼庫斯·齊默爾曼(Dominikus Zimmermann)
天堂之門?
有如宮殿一般華麗炫目,展現對救世主無限的奉獻
側面祭壇
告解室
四位西方偉大神學家希爾尼瑪斯(Hieronymus)、安波羅修、聖奧古斯丁和額我略一世的雕像,是蒂羅爾畫家安東·施圖爾姆(Anton Sturm)的成熟期作品;
威斯教堂的管風琴造於1957年
齡尹.素嫻.潔麗.俐子
威斯教堂的全景模型
這張壁畫,當耶穌流淚的事蹟傳開後,萬人空巷四方朝拜的盛況
畫中展現:前來朝聖的,包括各階層人士...
我們由側門出教堂,古樸的百年門鎖
教堂後方是一大片的草坪
倘佯在優美環境的牛群
威斯教堂後面的草坪漫步
在威斯教堂前方,有一個小型的教堂(見下圖右下側),這是威斯教堂的前身
也就是1738年在救世主雕像的眼睛中看到了幾滴眼淚,消息傳開以後,很快引來了禮拜和朝聖的人潮,人們蜂擁前往一睹傳說中流淚的救世主雕像,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,當時威斯建造的小型禮拜堂
後面的威斯教堂是1745年至1754年間所建
小教堂內部
祭壇上放著的是,那張萬人朝聖的畫作
小教堂牆上記錄著,1730年以來的歷史痕跡
1738年6月14日...
June 14:The Miracle of Tears.
受鞭打的救世主畫像
小教堂穹頂
素嫻.秀米.潔麗.善華.俐子.小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