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6.7.13上午,我們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
赫爾辛基(芬蘭語:Helsinki),是芬蘭的首都以及全國最大城市。
赫爾辛基位芬蘭最南端的芬蘭灣岸邊。在2014年,赫爾辛基人口為616,042人。
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一世為了和漢薩同盟的城市塔林爭奪貿易,於1550年在塔林對面的波羅的海海岸修建了這個城市,命名為赫爾辛基
塔林就是現在愛沙尼亞首都,在赫爾辛基南部約80公里處
在赫爾辛基的第一站,首先到:聖母安息主教座堂(俗稱「紅教堂」)
聖母安息主教座堂(烏斯佩斯基教堂Uspenskin katedraali)是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一座東正教堂,尊崇「聖母安息」
烏斯佩斯基教堂建於1862年,經過6年的時間完工,是一座由俄國人設計的東正教堂。
在教堂興建的時候,芬蘭還處於俄國的統治之下,所以在大教堂背面,還有紀念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牌匾,他是當時的統治者。
烏斯佩斯基大教堂位於卡達亞諾伽半島的山坡上,被稱為是西歐最大的東正教堂。
紅色的主色調配上極其有代表性的洋蔥頂,非常特別,俗稱「紅教堂」
由側門入內參觀
教堂內部展示了在義大利藝術影響下東正教拜占庭風格的裝飾
正教會,也稱為東正教會,簡稱東正教,與天主教會及新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教派,信徒總人數少於天主教,主要分布在巴爾幹半島、東歐和西亞。
1054年,在發生諸多事端協調破裂後,造成史稱「東西教會大分裂」。基督教正式分裂為羅馬公教(天主教)和希臘正教(東正教)。
東正教與天主教差異:列舉一二...
東正教主張聖靈只來自聖父,天主教則主張聖靈來自聖父和聖子。
受洗時,東正教採浸水式,天主教則採注水式。
禮拜時,東正教堂裡不擺坐椅,參加者只能站立,而天主教堂裡放有成排的長板凳,供祈禱者跪坐。
唱聖歌時,東正教唱詩班沒有風琴伴奏,而天主教唱詩班則有;
祈禱時,東正教徒用三個手指﹝拇指、食指和中指﹞在胸前自上向下,自右向左畫十字,而天主教徒用整個手掌在胸前自上向下,自左向右畫十字。
東正教教堂的建築式採拜占庭式,或斯拉夫式。天主教教堂採羅馬式或哥德式。
而其內布置也各有不同,東正教堂聖壇中央掛有聖像,四周則掛聖徒畫像,
而天主教堂聖壇中央掛聖母瑪利亞畫像,聖壇兩旁掛耶穌畫像,周圍牆上掛十四幅耶穌受難畫像。
整個教堂真的沒有管風琴,沒有信徒座椅!
紅教堂位於小山坡上,環顧四周,旁邊的港灣,就是我門早上郵輪停靠的碼頭對面
碼頭邊的市集
那棟是我們下一站:白教堂
再來玩一下
赫爾辛基街頭的電車
Helsinki的有軌電車,非常便利,在市內基本上坐電車就可以到達各個景點及碼頭
赫爾辛基主教座堂(俗稱「白教堂」)
赫爾辛基主教座堂(芬蘭語:Helsingin tuomiokirkko)是芬蘭信義會赫爾辛基教區的主教座堂,
位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市中心的議院廣場上,左右兩邊分別是芬蘭總理府,赫爾辛基大學主樓和國家圖書館,它也是赫爾辛基坐標性建築。
這座教堂最初尊崇的是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,直到1917年芬蘭獨立前,都稱為「聖尼古拉教堂」
由廣場望上去,十字架是側面,因為教堂的正面是在另一邊
德國建築設計師卡爾昂格斯在1830年主持修建了赫爾辛基主教座堂。但是在1840年時,昂格斯病死於赫爾辛基。
1840年後,赫爾辛基大教堂剩下的工作由他的學生繼續完成修建。在1853年,赫爾辛基大教堂舉辦了首次獻堂典禮。
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
議院廣場上,左右兩邊分別是芬蘭總理府,赫爾辛基大學主樓和國家圖書館
赫爾辛基大教堂有一個綠色的大圓頂,周圍是四個小圓頂,上方有12位聖徒的雕像。
由於赫爾辛基大教堂以白色為主,所以在舊時候,出海的水手看到教堂就代表了離赫爾辛基越來越近。所以,赫爾辛基又被稱為「白都」。
議院廣場
右邊那個小圓頂,是芬蘭國家圖書館主樓
每年有超過350,000人參觀這座教堂,其中一些人參加宗教儀式,但是大部分只是遊客
在白教堂前的大合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