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5.10.16下午參觀湖南長沙簡牘博物館,這是我們這次張家界之旅最後一個行程
長沙是中國出土簡牘數量最多的城市,1996年長沙市走馬樓一處工地中出土了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孫吳紀年簡牘,共計14萬餘枚,
內容涉及三國時期吳國的司法、財政、賦稅、戶籍等多個方面,由於三國時期史料匱乏,這批吳簡被認為是「世紀考古大發現」
2003年12月,長沙走馬樓又出土了1萬餘枚西漢時期簡牘。
簡牘博物館官方網站: http://www.chinajiandu.cn/
『簡牘』顧名思義是寫在竹簡和木牘上的字,秦漢時簡牘為主要書寫材料。
簡用竹或木製成,竹簡較窄長20釐米,寬1釐米左右,用於文書檔案、信件,以及書籍和重抄的詔令檔等;
將竹簡編綴起來,即稱為冊(或叫“策”),是中國古代真正意義上的書籍。
長沙簡牘博物館成立於2002年.地址:長沙市天心區白沙路92號
簡牘,作為中國古代文字的載體,始於春秋戰國或更早,盛於秦漢、衰於魏晉,先後使用了三千餘年,在紙張發明和推廣之前,簡牘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播和承載的重要工具。
紙的發明其實很早,只是當時品質還不適合作書寫用,後來到了東漢時代的蔡倫(63-121年)改進造紙術,漸漸的成為文字的載體,竹簡與木簡才逐漸式微。
長沙是中國出土簡牘數量最多的城市,1996年長沙市走馬樓一處工地中出土了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孫吳(公元222-280年)紀年簡牘,共計14萬餘枚,
2002年,吳簡清洗揭剝工作完成;2009年,完成脫色拍照工作,總計脫色拍照有字簡7.6萬餘枚;2011年,全部有字簡的脫水、修復、包裝等工作完成。
目前,吳簡的文字釋讀工作已基本完成,共整理出吳簡資料11卷,並已出版7卷。其餘4卷計畫2018年以前全部完成出版發行。
這些簡牘是吳國長沙郡府、臨湘縣及臨湘侯國的文書,內容包括賦稅、戶籍、司法、錢糧出入、軍民屯田、往來書信等,涉及社會、政治、經濟、軍事、法律各個方面,對研究三國時期長沙郡、吳國史乃至中國大陸中古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。
西元220年時的三國形勢
由這個表,三國那時,西元140年,三國共5386萬人口!
挖角到吳簡的地方
牘比簡寬成版狀,多為木質,牘多用來寫書信、契約,或抄錄醫方、曆譜、通行證等。在中國各地出土的簡牘中,南方質材多為竹質,而北方三分之二以上為木質。
簡牘的製作一般包括備料、片解、刮削、殺青(或上膠液)、編聯諸程序
近20年來,許多學者發表相關論文600餘篇,出版專著、論文集23部。「三國吳簡」已成一門類似於「甲骨學」、「敦煌學」的顯學。
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高凱對吳簡中出現的大量姓名很感興趣。他發現,長沙郡吏民的名字,有不少以「客」為名的,如李客、王客、盧客等,還有130人次以「汝」為名。更讓他驚奇的是,吳簡中有眾多戶主以家禽、動物或其他賤字作名字,叫鄧狗、鄧鼠、李鼠者分別有兩人,其他則有唐鼠、趙鼠、謝鼠、謝狗,叫謝牛、李馬的大有人在。高凱認為,這說明三國時期兒童死亡率高,人們取名,只好用一個賤名,讓兒童能像鼠、狗一樣生命力頑強,而鼠可能在當年,是一個中性詞。
在出土的14萬枚吳簡中,有10萬枚有字跡。其中2萬餘枚僅存字痕,現有的科學技術手段無法識讀;其餘近8萬枚吳簡內容約為200萬字,已識讀出九成,整理出版了《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》等五卷專業書籍。
2002年4月出土的秦簡
左邊那片,是九九乘法的口訣表....這證明背九九乘法表多重要!2000多年前,就已經在背了!
12生肖,在秦簡中是不同的
這個古井就是在重現當初發現這些簡牘的環境
簡牘博物館內陳設簡明有系統
博物館內的小志工,介紹的頭頭是道
這是西漢時,一名士吏,因父喪向上級請假的報告
這是東漢光武帝時,居延督衛府的官吏俸祿登記簿
這是東漢光武帝時,民事訴訟案卷
製作簡牘的工具
製簡的木料來源:紅柳.山楊白樺林.胡楊林.粉單竹林
製簡的木料來源:大果紅杉林.高山松林.馬尾松.水杉林.大果紅杉雲杉林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