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4.4.17下午到嵐山地區, 要參觀天龍寺與嵐山渡月橋
天龍寺是足利尊氏為後醍醐天皇祈禱冥福、
於1339年改建龜山殿所創建的臨濟宗天龍寺派的總寺院。山號「靈龜山」
本尊釋迦如來、開基(創立者)為足利尊氏、開山(初代住持)為夢窗疎石
天龍寺在日本室町時代的京都五山中排列第一。
除了被日本列為特別名勝古蹟外,也在1994年12月時以「古都京都的文化財」的一部份
天龍寺附近地圖...天龍寺的左側是大堰川,河上的橋就是渡月橋
大本山天龍寺
臨濟宗天龍寺派的總寺院
庭園圖
天龍寺的入口「總門」上掛著「大本山天龍寺院」的門牌,需經過很長的參道之後才可抵達方丈。
位於參道南側的「天龍寺前庭」每當秋天一片楓紅,使得天龍寺成為賞楓名勝。
現在雖然廟裏一棟棟殿宇排列,但以前多次的戰火,曾經幾乎燒燬了所有殿宇。
現存殿宇是日本明治時代以後重建。1869年(日本明治2年)滴水宜牧等人全力整建,才在1900年擁有現在的規模。
這裡是賞楓名所,雖然現在是四月,但還是可以感覺一二
天龍寺內的永明院
"庫裏"原先是寺務處兼廚房的殿宇,演變為住持及家族的住居,不僅是禪宗,其他宗派的寺院也有同樣的殿宇。因為原先是廚房,庫裏屋頂設有櫓造型的煙囪
寺裡的古樹挺拔卓立姿勢各異,別有風情
路上鋪上大量白砂石....整齊梳理成細波紋,應該是象徵著海洋
大方丈建於日本明治時代,周圍以迴廊包圍,可以經由迴廊參觀,也可以由迴廊欣賞「曹源池庭園」。
大方丈裏安置著日本藤原時代所作的正尊「釋迦如來坐像」。
據說雖然天龍寺自創建以來遭遇8次火災,唯有正尊免於受到災害。釋迦如來坐像被指定為重要文化遺產。
使天龍寺聞名的曹源池庭園是名園中的名園,位於大方丈西邊。
庭園被認為是夢窗國師之作,也有人說是利用了龜山行宮的庭園。
池子裏配置著表現出鯉魚力爭上游瀑布的「龍門瀑布」及石橋等石群,也巧妙的借用右邊的愛宕山及小倉山、正面的龜山、左邊的嵐山為背景,所表現出來的情景如同獨特的日本畫般美麗。
天龍寺的殿宇全是日本明治時代之後重建,唯有曹源池庭園保留著創建當時的情景,非常珍貴。
曹源池庭園,湖畔鋪上大量白砂石....整齊梳理成細波紋
曹源池庭園介紹牌
多寶殿: 這裡曾是禪宗第一間道場「台林寺」的古蹟,也是後嵯峨天皇及其皇子龜山天皇營造離宮的遺址。多寶殿也屢遭火災,現存殿宇是1934年重建。後醍醐天皇在此學習與長大。
多寶殿是後醍醐天皇的聖廟,因此室內安置著天皇的雕像。因為後醍醐天皇死於吉野,多寶殿的建築樣式採取日本吉野朝時代的紫宸殿造。多寶殿正面有顆很大的「樹枝垂櫻」,是這一帶數一數二的櫻花。在多寶殿正前方、樹枝垂櫻旁邊有「後醍醐天皇菩提塚」。
典型的日本榻榻米大房間
會咬錢的蟾蜍...看起來習俗是互通的
硯石:1899年(日本明治32年)法堂重建時,畫家鈴木松年在天花板,描畫了據說可以守護佛法的龍。
畫龍時,60多位僧侶磨了墨。硯石是為了紀念畫家等而立。
傳說只要對這硯石拜拜書法即可進步,因此前來參拜的日本全國各地的人絡繹不絕。
庭園裡的觀音
天龍寺的外圍,是一整座山的原始竹林
天龍寺旁的野宮神社
「締結良緣」及「學業進步」這兩大特色,讓野宮神社香火不絕。
寺廟裏美麗的青苔及週邊的竹林,讓野宮神社的美成為日本文人芭蕉及蕪村的俳句題材,在日本文學作品《源氏物語》的《賢木之巻》也有描述。
野宮神社奉祀的許多神明,包括中央正殿祭拜的健康及智慧之神「野宮大神(天照大神)」;右邊是祈求多子多孫、順利生產、事業發展的「白福五稻荷大明神」,以及財運亨通、學藝進步的「白峰辯財天」;左邊則有「龍神」能救護生病之人,還有「野宮大黑天」保佑信徒締結良緣,據說只要摸野宮大黑天旁邊的神石「龜石」,即可實現願望。
野宮神社其實由「野宮」發展而來。相傳每當天皇換代,將由未婚的皇室女性(内親王或女王)中挑選代替天皇的「齊宮」到伊勢神宮,擔任祭祀的工作。在出發到伊勢神宮之前,齊宮齋戒沐浴3年的地方稱為「野宮」。野宮的地點每次不同,但多由嵯峨野地區挑選清靜的地方。嵯峨天皇年間的仁子内親王時,將野宮建於現今野宮神社的地點。齊宮前往野宮時的隊伍稱為「齋宮群行」,包括隨同官人、女官、宮女及僕役等,約500人,規模十分浩大。如今每年10月的第3個星期日舉辦的「野宮神社例祭」中,「齋宮行列」在中午12點開始,重現了當時的儀式,非常可觀。
所以野宮神社前面有皇太子殿下等人參拜的紀念牌
附近充滿古意的餐廳
手工拼布包店家(各式口金包)
賣傘的店家,右側的紅傘,用蓮蓬頭不停的灑水.....證明實用耐用
店家櫥窗
嵐山驛
西利(很有名的醃漬類廠商)...這裡好幾家商店都有賣西利的商品
這一家也是賣西利的產品
有許多醃漬,種類之多,令人瞋目詰舌!
最有名的是"漬大根"(蘿蔔)
但是我們對於這個醃漬竹筍最有興趣
口感軟嫩.口味甘香中帶著甜味...配白飯或稀飯都是首選
我們買了兩包,回家請老爸老媽吃看看
嵐山以她的青山綠水,春櫻秋楓聞名,山腳下的河流名為大堰川,上有渡月橋橫跨,在橋上遠眺嵐山的山光水色,十分怡人
渡月橋別名嵐橋,橫跨在京都嵐山的大堰川上,全長155公尺,據說是空海的弟子道昌於日本平安時代初期的836年(日本承和3年)整修大堰川時所建。
四百數十年後,龜山上皇在某個沒有雲朵的夜晚,看到月亮在橋的正上方緩緩的由一邊移動到另外一邊,猶如渡橋因而得名。染上一層鮮豔紅色的渡月橋融入嵐山景緻,風景秀麗,成為代表京都的明媚景色,吸引許多旅客造訪。
以渡月橋為分界,上流稱為大堰川,下流則稱桂川,是昔日平安都城的貴族們乘舟戲水、欣賞楓葉的熱門景點,細緻優雅的水流至今不斷。此外,享譽全日本、流傳千年的捕魚技巧「鵜飼捕魚」也在渡月橋附近舉行,是每年7月至9月中旬的熱門表演。
其實當初,渡月橋建於距現址200公尺上游處,但在應仁之亂(1467年~1478年以京都為中心的戰亂)的混亂中焚毀、或被洪水沖走等多次變故,也經過多次重建
1606年(日本慶長11年)嵯峨的富豪「角倉了以」(我們今天中午用餐的二條苑餐廳,當年就是他的別邸)
進行大堰川上游的保津川開鑿工程時,才將渡月橋移至現在的位置。
如今我們看到的渡月橋,是1934年將基礎部分以水泥重新整修,但為了保存珍貴遺產風貌,欄杆原料依然使用木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