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頭社區 處處有驚喜
要看交趾剪黏藝術結合的作品
開車或騎車會比走路輕鬆一些
離開"板頭厝車站"區後
我們上車 沿舊鐵道往北港溪畔的大壁畫前進
這條路就是板陶窯左側的道路
先看到三叉路口的梅花鹿與白鷺鷥 開台第一庄 笨港原鄉
先人渡海的辛勞
懷念的老火車
社區的剪黏藝術牆面 以這長幅最逗趣
攀矮牆的頑童-還貼著OK絆
山羊看著 牆頭的小黑貓
躲在牆角想一起玩的小女生
童年記趣 大幅的作品
樹幹是用剪黏 將陶甕敲破
剪成需要的碎片 再黏貼起來
整個牆壁是一個夏天的故事
馬路旁 樹下的小椅子
男生玩彈弓 女生玩小沙包 好懷念的記憶
兩位阿伯工作中 正在水閘上黏貼百合花朵
社區內 一直持續藝術美化作業
白鷺鷥是創作主題之一
到處都有展翅翱翔的白鷺鷥
到大壁堵的沿路都有指示牌
這指示牌 太大也太漂亮!
直接嵌在老牆上的指示牌 當然少不了白鷺鷥
交趾陶大壁畫-三醉芙蓉
在北港溪畔的堤岸上
細緻美麗--每朵花或每片葉子都不一樣
各有各的角度與姿態!
這麼漂亮的牆壁 當然要拍照!
新港仲夏之夜-在鐵橋下涵洞
展現立體空間效果
牽牛花比安安的臉還大!
滿牆的牽牛花 好漂亮
牽牛花應該是最有台味的花吧!?
下方的涵洞上方 是夏夜的星空
另一個 剪黏大壁畫--原鄉四季 是這次板頭村之旅的重頭戲
這面高5~6公尺,長30多公尺壁畫的製作是一篇感人的故事
構思的源頭:新港離海有段距離,但因地形平坦,夏季驕陽如火,
冬季冷風刺骨,一般植物不易生長。唯有台灣原生種的苦楝樹(苦苓)
耐過熱浪與寒風,春天綻放白色小花,夏天滿樹綠葉,入秋後樹葉轉黃,
冬日則枯枝嶙峋。
當地耆老認為苦楝樹入冬便進入「假死狀態」,待春風送暖,又是滿樹新綠,
花開重生,具堅忍不拔的台灣精神。
苦楝樹的豐富意象激起板陶窯陳忠正靈感,與社區居民開會討論後,決定以一棵
巨大苦楝樹呈現春花、夏葉、秋果、冬枝的四季意象,並請雲林科技大學的
聶志高教授指導。
苦楝樹就是"苦苓" "苦苓仔"
http://www.smes.tyc.edu.tw/~musso5/new_page_9.htm
苦楝樹(苦戀樹)另外有一段感人的民間傳說故事
這苦楝樹是全台最大的剪黏璧畫,四季的意象也象徵板頭村民刻苦耐勞、
堅忍不拔的精神。
社區居民黃水水題的詩,道盡了這幅圖畫所代表的意涵…
「春風苦楝淡紫香,夏引蝶蟬入花叢,秋意粒粒可憐子,冬詠滿樹黃若金甕。」
夏葉 右邊是秋果
春花 彩蝶飛舞
苦楝樹的樹幹及樹枝是利用酒甕來表現,陳忠正老友、埔里酒廠、
社區居民割愛提供200餘個酒甕,由師傅打碎、再剪裁成想要的形狀,
黏貼成苦楝樹枝幹。
不同的酒甕呈現出深淺不一的漸層美感,也凝聚村民的向心力。
花朵部分,先將碗片剪裁成花瓣形狀及花蕊,再以水泥黏貼成一整朵苦楝花
要製作這幅巨大的剪黏壁堵可真不容易!光是白色花瓣就得靠許多碗片來搭配,
而且花瓣大,碗需特別製作,牆面的花瓣共耗費2萬多個碗。
如果說有什麼可以象徵台灣的工藝,剪黏一定可以排得上名!
剪黏又稱剪花,源自閩、粵,屬鑲嵌藝術的一種,將碗片以特殊工具
「剪」成需要的形狀,再「黏」在灰泥塑成的粗胚上,取其做法而稱之
為「剪黏」。這種工藝隨著時代變遷,技法和材料也經過幾番轉變。
微笑農婦 阿樹嫂 這是網路上流傳的故事:
從前有兩棵小樹一同生長在六腳鄉的路旁,其中一棵粗壯的像男孩,
名為阿樹兄,另一棵纖細的像女孩,名為阿樹嫂,
卻在某一天,因道路拓寬的緣故面臨被砍伐的命運。
於是,他們與其他夥伴被移植到位於新港板頭厝堤岸的新故鄉,
繼續在此茁壯成長,陪伴農人們播種收割,與嘉南平原的田野度過了
鳥語花香的季節,在綠意盎然的新土地上,阿樹兄阿樹嫂相互廝守著,
經歷了無數個狂風驟雨,然而生命的冬季意外降臨,阿樹嫂漸漸枯萎凋零,
只能無語的凝望著阿樹兄,阿樹兄感受到阿樹嫂的生命即將逝去,
也日漸萎靡不振..
板陶窯的園主不忍心看他們就此傾倒,因此在他們生命走到最後一刻時,
以阿樹兄夫婦倆的主幹為本體,創作了微笑農夫農婦,延續他們廝守的情誼,
也讓這兩棵大樹依舊佇立在湛藍的天空下,永遠微笑守護新港的田野綠地..
微笑農夫--阿樹兄
舊復興車站
舊運糖鐵道橋
酷吧!
板頭村 值得走走!